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高质量建设探索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企业的孵化载体,以支撑加速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未来产业培育为目标,以孵化硬科技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攻方向,着力孵化模式升级和服务效能提升,高效整合高层次专业孵化人才、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专业化早期孵化基金等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具有专业示范带动强、孵化育成能力突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等特征的高质量创新创业载体。
近年来,国家、各省市对大学科技园的关注热度持续提升,北京市先后出台《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关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大学科技园转型升级,以科技企业孵化促进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更好的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大学科技园孵化作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模式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等新范式,支撑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孵化,加速带动创新创业能级跃升。
针对科创载体创业服务体系和绩效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充分,但面向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高质量建设专题研究理论较为匮乏,如何完善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高质量建设,营造科技服务功能完备、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双创生态环境依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服务工作,以期为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高质量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建设及服务成效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强技术、资本、市场等环节资源整合力度,整体规划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功能区域,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体系,助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孵化生态。
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赛事”的阶梯式培育路径,建立了由高级教授、国家级创业培训讲师、企业管理、财税、金融等领域6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导师团队,每年为2000多名大学生开展双创培训。
建成了功能齐全的三层次公共服务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特色孵化服务,包括公共基础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和专业服务三个层次,涵盖管理咨询服务、公共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服务、软件评测与研发服务、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服务、感知矿山服务、标准化信息服务、云计算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项目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十余个子平台在内的一整套功能齐备的企业孵化服务体系。
与徐州高新区等建立产业承接合作,开展市场开拓、上市辅导、企业融资等特色服务。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徐州市首家通过江苏省科技厅“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认定的大学科技园。
园区持续发挥科技创业孵化功能,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创业企业孵育链条体系内涵。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孵化企业887家,其中,高成长性企业272家,包含科技型中小企业16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3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上市企业18家,是徐州市孵化成效产出蕞高且唯一一家税收超亿元的大学科技园。2021年以来,矿大科技园辅导园区企业新增自主知识产权468项,其中发明专利116项;为大学生创业企业申报房租、社保、业绩奖励、税收贡献等各类创业补贴630余万元。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特色做法
一是吸引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园区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高水平学者团队等方式,吸引一批国际、国内顶尖专家。
二是搭建青年学者、优秀校友创业平台。园区为中国矿业大学的青年学者、优秀校友创业企业搭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吸引汇聚了迈威科技、忠江智能、尚勤电子等一批优质校友企业,并与科技主管部门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深度联动,先后孵化了瑞控机电、贝瑞信息、博安科技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构建以特色产业领域为核心、孵化链条体系为牵引、技术平台为依托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园区承载了碳中和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煤层气与成藏过程实验室等校地共建平台;2022年2月,园区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江苏省应用数学中心,服务区域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新建智汇谷数字产业研究院、泛在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并通过市级备案认定。
目前,园区正积极推进中试熟化平台建设项目,以学校矿业、安全两个双一流学科为引领,聚焦智能采矿与安全应急技术装备,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成果端与市场端良性沟通机制,搭建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及企业的对接桥梁,并以企业评价、市场检验、第三方评价为导向。
一是全面推动大学生、退役军人实习就业工作。二是完善女大学生群体创业孵化体系。三是深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二)在前沿和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2024年7月,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中国矿业大学)项目成功获批并落地园区,主要面向国家安全应急领域重大需求,围绕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等重点应用场景,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技术水平成果应用推广,着力构建“项目筛选—项目投资—验证评估—项目培育—产业孵化”的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体系。
现已围绕概念阶段的潜在高价值科技成果,开展遴选并完成入库项目33项。
园区与徐州市科技局共建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开展以技术交易为核心的6大类25项服务业务。
探索建立“专利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三年来辅导近20家小微企业完成贷款融资1837万元,有效解决成果转移转化融资难题;建立成果转化联络员机制,分选专人对接徐州市各高等院校,深入各个学院定期拜访整理教授成果,构建矿大科技园专家库、成果库;打造成果转化专员服务队伍,加强与学校科研院、实验室等优势资源的紧密共享,通过双创活动对发现的优秀项目及时进行提供咨询、辅导等服务,加速优秀项目在园区落地转化。
(三)在高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及未来产业培育等方面
1.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优势科技企业
园区紧密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特色,着眼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以大学科技园为基础,按照“学科+产业”新模式,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重点围绕碳捕集、智慧矿山、深地资源开发利用、能源洁净高效利用、生态修复、应急管理等重点发展领域打造大学科技园升级版,通过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构建具备鲜明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引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反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园区积极优化对企服务方案,落实“双项孵育计划”+“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孵化服务措施,帮助高成长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针对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于服务的差异化需求特点,精准制定服务方案,建立和完善面向在孵企业的孵化孵育、投资融资、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支撑服务体系,搭建科技企业的成长阶梯。
园区科学构建瞪羚企业培育机制,遴选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集聚政府政策资源、高校科研资源、园区平台资源向其集中倾斜,促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园区组织承办“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月、“三走进”公益服务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交流会等系列活动,通过线下授课+一对一咨询诊断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培育库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等不同阶段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特色科技服务。
园区联合社区内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探索人才、技术、资金、智力等创新要素的有效利用新模式,为产业孵化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
园区与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合作,建立矿大科技园产业承接区,深入开展个性化服务,将园区优质企业、项目对外输出,为企业发展续航提供保障。
(3)合作建设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港
在学校与江苏淮海科技城开展全面校地科教合作的基础上,强化校内创新资源向大学科技园集成,打造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微生态,提升发展矿大科技园。
此外,积极助力学校为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港建设发展提供必要创新要素导入,具体包括人力要素和技术支持,推动相关学科研究学者、研究生入驻港区;加强科研成果供给,开放学校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测试中心等科技资源。地方政府提供创新政策和服务支持,设立产业承接平台并为港区入驻企业提供相关先导资金,用于前沿基础研究、科技成果推介等。
自大学科技园诞生以来,其孵化运营机制、服务模式等一直在迭代升级,持续引领创新创业升级发展,不断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为产学研融合、高精尖产业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科技园要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带动高端资源汇聚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同时,要不断完善孵化体系,引领孵化模式变革和行业升级发展,掀起硬科技创新创业新热潮,加速高精尖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第二十三届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年会征文稿件)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