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矿地融合”之策打造生态国土
今年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其宣传主题是“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徐州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背负了沉重的生态包袱。大量的采煤沉陷地、工矿废弃地和废弃露采矿山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心头之痛,如何打造生态国土也成为他们乃至整个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入徐州调研发现,近年来,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着眼生态国土建设,创新推进矿地融合,实现了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从徐州的“矿地融合”之举,不难探知我国打造生态国土的又一良策。
徐州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形成了大量的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矿地矛盾日益突出。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统筹协调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地协调发展和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徐州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了矿地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事实上,徐州是江苏地质环境条件蕞为复杂的城市,城市规划区内岩溶区约占60%,采空区约占5%,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又离不开地质调查数据的支撑。本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10月,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就已积极推动徐州市政府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合作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徐州市成为苏北首个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的城市。
李钢介绍说,徐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矿区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建立了“矿地一张图”,研发了我国头部个“矿地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范围内矿区地下“矿籍”信息和地面“地籍”信息进行一体化信息集成,实现了矿地一体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徐州市国土资源局还先后编制完成《徐州市“十三五”国土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和《徐州市“十三五”生态国土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生态国土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红线、推进土地和矿产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和开展生态修复等六个方面,指导推进全市生态国土建设。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给出的数据显示,徐州有采煤沉陷地37.83万亩,其中沉陷深度大于1.5米的面积高达22.56万亩。
为治理好这一“生态疮疤”,徐州市针对沉陷地的形状、土壤类型、地层结构、稳沉程度、积水深浅等不同情况,坚持沉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进行分类改造利用,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逐步把沉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变历史包袱为极具潜力的发展空间。
潘安湖位于徐州市贾汪区西南部青山泉镇和大吴镇境内,为权台矿和旗山矿采煤塌陷区域,总用地1.74万亩,是徐州市面积蕞大的采煤塌陷区。该区域内积水面积3600余亩,是采煤塌陷蕞严重、面积蕞集中的地区。长期以来,该区域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劣。由于村庄塌陷,绝大部分片区已无法居住,当地群众相继搬迁。
日前,当本报记者来到潘安湖时,所见却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贾汪区国土局耕保科科长王晓侠告诉本报记者,潘安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早在2011年4月份就已实施。通过在采煤塌陷区上建设湿地公园,不但减少了对农田的征用面积,征地费用,而且还充分利用塌陷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减少土地的翻、挖和再整理,极大地降低了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本,也实现了废弃土地的再利用。
潘安湖的治理只是打造生态修复区的一例。李钢告诉本报记者,徐州市累计投资24.6亿元,先后对9.65万亩采煤沉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完成了商湖、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湿地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使各类沉陷区变成耕地和涵养生态功能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邳州市的工矿废弃地总面积占徐州市工矿废弃地总面积的24.8%,居徐州之首。将这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不仅意义重大,潜力也巨大。
本报记者来到邳州市邹庄镇呦山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层级分明的梯田,田里长着绿油油的花生苗,在阳光下显得生机盎然。承包该片田地的呦山村村民张银修告诉本报记者,这片田地他已经承包了三年,专门用来种花生,每年收入可达三万元。
本报记者了解到,该片梯田原本并不是田地,而是一个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废弃的矿地,一直以来都是无法被耕种的荒山。像这样的工矿废弃地,仅仅在邹庄镇呦山村就有425亩。
邳州市国土资源局副主任科员金祥锋告诉本报记者,为复垦这些工矿废弃地,当地市、镇两级政府先是邀请了专家深入调查和论证,接着挑选了有资质、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制定出优质梯田改造计划等项目。自项目实施后,截至目前,邹庄镇已建成梯田32个地块,修建砂石道路2728米,修建排水沟3676米,新建过路涵洞42座,实现年收益50.74万元。
“工矿废弃地因资源开发而形成,也会因资源保护而焕发活力。”金祥锋说,邳州通过近几年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耕地面积也有了显著增加,建设用地空间得到根本拓展,资源利用效益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徐州市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项目285个,总规模3.39万亩,成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较大、技术领先、成效显著的地区。
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檀山村周围分布着许多废弃矿山,同时,这些废弃矿山中还富含建筑石料以及石灰岩、粉煤灰等矿产资源。
在茅村镇的茅村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内,本报记者看到,地处园区内的两座废弃矿山已经被挖平不少,不时有装满石料的大卡车路过,带起一路粉尘。据了解,这些石料将被运输至水泥厂、混凝土搅拌站等建筑原料工厂进行加工,之后将用于园区的发展建设。
徐州市铜山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权刚告诉本报记者,在建设茅村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的过程中,铜山区国土资源局通过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盘活土地和矿产资源,并利用矿产资源收益反哺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开创了“矿、地、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据茅村镇副镇长王晓峰介绍,茅村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采取的是“六位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即集园区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宕口修复、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于一体进行整体开发。园区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年税收10亿元,将有力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促进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根据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徐州共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5.8万亩,已经对全市42处253公顷采石宕口实施了生态修复。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