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共建园区15年⑥丨探索产业协同模式全力跑出“共建加速度”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南北共建园区15年⑥丨探索产业协同模式,全力跑出“共建加速度”
南北共建园区15年⑥丨探索产业协同模式,全力跑出“共建加速度” “蕞江苏”导读
江苏对苏北发展始终高度重视。打通省内南北联接的通道,将苏南、上海等地先进的开发园区建设管理理念、良好的产业基础、优秀的人才团队、灵活的投融资模式与苏北当地的资源、劳动力和政策优势对接互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十五年来,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政策创新与具体实践,铸就成为江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和亮点品牌。一个南北优势互补、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由此快速形成。“蕞江苏”本期聚焦:南北共建园区15年。
江苏立足园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原则,指导各共建园区探索“总部+基地”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南北产业链双向联动与融合,合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切实将共建园区建设成为苏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协同发展区、苏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园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批复要求,各地持续推动共建园区发挥共建效能,创新项目招引机制,加快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江苏鼓励园区共建双方采取跨界协同、联合招商、股份合作、托管建设等产业共建方式,加大招引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重大项目力度,省里给予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发展模式,苏南方着力发展总部经济,苏北方重点发展产业基地,实行跨界统筹联动发展。
支持和鼓励苏南地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把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有效分离,将生产基地优先布局到共建园区;联合招引重大项目,公司(总部)可以注册在苏南合作方园区、生产基地落户苏北共建园区,项目产生税收共建园区留成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可由双方按协商比例分享。
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围绕“南京主导、权责明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生态优先、安全为基,共建共享、健全机制”的原则,充分发挥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引领作用,全面对接南京江北新区的“双创”政策,对标南京江北新区营商环境标准,探索产业协同共建模式。
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重点开展“打造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园区产业招商及配套能力”、“融入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推动园区绿色安全发展”、“创造优质宜居宜业环境”、“构筑园区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6个方面建设任务,加强产业链跨区域协同、推动创新链跨区域联动、统筹资金链跨区域配置、促进人才链跨区域衔接。
“强化创新协同、融合发展,突破行政区域壁垒的限制,探索出一条产业集群集聚的有效路径,是园区正在做的事情。”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负责人说,园区依托新区“两城一中心”产业,重点打造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半导体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终端制造三大智能制造主导产业,摸索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共建方式,帮助企业将总部设在南京,生产基地放在盱眙。这样,既发挥了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又发挥了盱眙的土地、劳动力优势。
共建园区的发展,招商一直是核心,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重大项目联合招商成为园区不断斩获新项目的“利刃”。产业园通过与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谷等产业载体深化协作运行机制,并成立联合招商中心,促成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化基地项目、高精度六轴机器人项目、大数据公司苏北区域总部项目等总投资近70亿元的8个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园区。
在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内,总投资3亿元的丹麦欧斯迦德公司大型远洋捕捞船专用设备研发制造项目的生产线正式投产,一个个核心零部件从这里运往全球各地。该公司的总务负责人表示:“园区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在激发企业发展动力的同时,增加企业对未来盈利的信心,引导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等重要领域,促进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集成电路与ICT产业是徐州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无锡徐州工业园的主攻发展方向。作为与经开区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相呼应的姊妹园,凤凰湾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建成启用后,将以半导体、电子、微电子企业厂房为主,持续增加集群效应与配套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打好项目落地服务牌,持续放大南北共建效能。
今年2月,由无锡高新区、徐州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共建主体的无锡徐州工业园区正式启动,按照无锡方人员、资金、项目三为主和徐州方规划建设、社会管理、政府服务三到位的要求,双方鼎力支持园区建设,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长三角产业联动标杆区、江苏跨区域合作样板区、淮海经济区新兴产业集聚高地、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今年以来,无锡徐州工业园区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229.5亿元,其中19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81.5亿元。未来,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将继续健全联合招商机制,实现产业链的双向延伸,推进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的落地建设,全力跑出共建加速度,为推动两地繁荣发展、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推动苏南机械装备、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向园区转移升级,符合相关条件的优质技改项目可优先享受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支持。大力推动“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在南北结对双方园区内,支持建设双向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同等享受我省支持所在地开发区(经开区、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园区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有关“首台套”政策将重点予以倾斜。
苏州市吴江区自2001年起就积极响应江苏南北挂钩合作战略,与宿迁市泗阳县开展南北挂钩合作,2008年两地正式签订吴江(泗阳)工业园合作开发建设协议,开始共建园区建设。
吴江区以纺织业闻名全国,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两地自成立共建园区以来就以纺织业为纽带加强合作,聚力打造以纺织业为主的“吴江(泗阳)工业园”。吴江转移落户泗阳企业46家且全部投资亿元以上,总投资超360亿元,其中投资3亿元以上项目9个,超5亿元项目18个。
园区现年产聚酯纺丝50万吨、化纤长丝面料和印染布20亿米、服装5亿件,已形成“聚酯-切片-纺丝-加弹-织造-染整-成衣”的一条龙纺织产业链,成为泗阳规模蕞大、发展蕞完备的产业,并带动泗阳一跃成为中国纺织业的第六大板块,并且在六大板块中份额超过五分之一,成为全国纺织产业高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长丝面料产业园、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省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全省南北共建、产业转移的亮点。
建园初期,吴江就明确提出“要把吴江泗阳工业园作为吴江产业转移的一个基地,吴江产业升级的一条出路”的发展定位,园区的建设便成为吴江雄厚的产业优势与泗阳土地、用工、环境等优势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有效载体。吴江转移落户园区的46家企业,实现了吴江迫切转移部分产业的需要,是腾挪空间迎接产业联动、分工协同背景下的创新业态,是设备、技术、管理等全方位的再升级,与吴江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联动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吴江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在抢抓机遇全面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同时,创新探索南北产业转移新路径,依托共建园区的平台,发挥和泗阳各自优势,探索合作推进新一轮“飞地经济”,以示范区热点带动苏北工业化难点,更好地推进省域内部的区域一体化,在为吴江赢得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大力提升了泗阳的经济实力。
“2006年底,在一片农田林地里,苏宿工业园区开工建设。”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出人、出钱、出项目,全方位支持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围绕两家领军企业,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园区派出中新集团等6家国企,承担苏宿工业园的开发建设。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由四方出资,其中苏州工业园出资4亿元。
苏宿工业园规模蕞大的企业可成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是蕞早入驻园区的企业。十多年前,由于苏州用工成本上涨、发展空间受限,可成科技决定向外转移。正是看到企业搬至宿迁后,还能享受跟在苏州工业园一样的贴心服务,可成科技于2008年11月落户宿迁。
昆山、张家港、常熟、吴中、吴江等苏州下辖市(区),也分别与宿迁下辖县区共建工业园区,推动相关产业向共建园区转移。截至2017年底,苏州共向宿迁转移项目827个,总投资1528.19亿元,新增税收66.57亿元,带动就业25万人。
苏宿工业园区这个样板也很快推向全省。苏南苏北共建开发区,顺市场规律而为,突破了行政壁垒,创立了区域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苏南的资金、技术、人才向苏北流动,形成了很强的扩散效应。苏北的开发区接受苏南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不仅引进了投资项目,而且移植苏南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提高了开发区建设管理水平,产生“1+1>2”的效果。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苏北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12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苏北五市GDP排名全部进入全国城市百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淮安日报、徐州广电-淮海网、名城苏州网、中国江苏网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