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探索苏皖省际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宿州市、徐州市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共同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埇桥区作为“开路先锋”,以宿徐现代产业园区埇桥园(以下简称埇桥园)为载体,打破省际、市际行政地域壁垒,积极推动宿徐两市规划相互衔接、交通互联互通、园区合作共建,纵深推进皖苏“埇桥—铜山”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实现从行政区向功能区转变。截至目前,埇桥园承接来自徐州市已达规上的企业有46家,2021年实现财税收入1.1亿元。“促进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共建”,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埇桥园被授予全省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之一。
聚焦国家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规划,埇桥园在顶层设计上推动与徐州市高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对接融入淮海经济区的“桥头堡”。在规划引领上等高对接。委托徐州规划设计院编制《宿徐一体化发展概念研究性规划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规划》,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框定34.1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等高衔接徐州发展规划、环境评估、区域评估等,编制园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在产业发展上协作互补。委托徐州工程咨询研究中心编制园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与徐州高新区、徐州经开区主导产业形成互补、协同态势,深度参与徐州世界级装备制造中心战略产业分工协作。在同城共建上同标同质。打通省际交通瓶颈,S407符离大道建成通车,G206完成升级改造,两市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通达方式迈入“一小时经济圈”。《宿徐现代产业园区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宿徐现代产业园安居房ABC地块工程项目》完成立项,消防站、垃圾处理站、安置房、标准化厂房、医疗综合体、创业孵化园、幼儿园、园区配套路网等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前期要素保障手续,按时序计划逐个实施。园区城市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产城一体、产城融合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徐州市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这一地标性产业集群,埇桥园通过实施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综合开发,推动园区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围绕固链抓集聚。宿徐园作为宿徐合作共建园区,依托便捷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基础配套,成为徐州产业转移企业、徐工集团配套企业的首选之地。园区围绕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加强优质的高技术、科技类项目招引。目前,以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智能电气等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集群初具雏形,从“构件铸造”到“精密制造”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2022年,埇桥园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企业拥有75家,广识电器、弈隆智能称重等7家企业已实现装备制造细分领域的产业闭环,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围绕延链抓培育。围绕产业链布局配套项目,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中心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今年以来,朔源节水、精久装备、安识机械等一批行业领先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在宿徐园落地生根,以德美高性能铝箔材料、瓷玛新型建材为代表新材料产业在园区安家落户,逐步形成大中企业并存、上下游产业并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围绕强链抓创新。坚持科技是头部生产力、人才是头部资源、创新是头部动力,聚焦先进制造业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引入中国科技大学项目,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共建省际毗邻地区先进制造业创新共同体。目前,园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2022年实施链上技改项目7个,投资5.46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13亿元。
以园区员额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切实解决毗邻区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员额总控机制。出台《埇桥区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埇桥区工业园区员额制管理办法》,推行园区员额制管理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全员聘用制,打破园区原先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和人员身份界限。管委会人员原编制、身份封存,实行档案管理,实现共建双方人员无差别对待。创新绩效分配制度。出台《埇桥区工业园区员额制绩效分配办法》,实行以绩效为导向的岗位目标绩效制度,员额人员绩效水平与园区综合考核、个人岗位目标绩效考核紧密挂钩。打破“吃大锅饭”格局,让“躺平者”躺不住。委托第三方智囊机构制定《宿徐园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方案》,在各项指标研究过程中,既结合省市区对埇桥园经济发展的要求,又结合徐州高新区年度发展目标。同时,将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功能区建设作为埇桥园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实行独立财政管理体制。坚持财政收入和地方财力向园区倾斜。成立埇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公司,目前正谋划与徐州方共同组建平台公司,通过园区土地收益分成、税收共享、委托服务、委托招商和固定资产收益分成等方式进行利益共享。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