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人心思发展崛起底气足!
原标题:新沂:人心思发展 崛起底气足!
在以前,提到新沂,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农化工”,这是给人的一贯印象。近两年,依靠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沂成功“变脸”,在2019年度徐州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喜获一等奖。
伴随着徐连、合青、京沪复线等一揽子重大高铁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新沂全面融入长三角、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已经变为了现实。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型)、对外贸易加工产业园、新沂港、通航产业园,以及超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等一批优质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为新沂从产业链、创新链层面全方位聚集整合高端要素,高位嫁接长三角经济圈优势资源,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注入了强劲动力。
江苏晋煤恒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新沂一家传统的化肥生产企业,年产4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升级技改项目正紧张建设中。据江苏晋煤恒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黄副总经理介绍,新项目重点围绕自身合成气原料优势,在不新增煤炭消耗的前提下,开发建设氢能等清洁能源产品。新项目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是对原有项目的全面提档升级,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一直保持核心竞争力。
新沂经济开发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转型意味着求新求变,意味着与旧的发展模式告别。传统化工产业“老树开新花”,加快绿色转型,以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突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发展导向,致力增量带动、存量提升,加快推进医药健康、先进材料、冶金装备、绿色化工四大百亿级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批在全省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正在新沂崛起。
化工园区的凤凰涅槃见证了新沂转型发展的执着坚守。2019年,新沂投资近15亿元,依法关停取缔34家化工企业,搬迁2243户居民建立安全环保在线监测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成功处置18家“僵尸企业”及“半拉子”工程。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次次逆行担当、勇闯难关的艰辛历程。
从制造转向“智”造,新沂传统产业换个姿势起跑。“产业是发展的命脉,没有兴旺的产业,发展就撑不起脊梁。”新沂市委书记高山说,聚焦项目建设,聚力创新驱动,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新沂进一步夯实动能转换的基础。
在新戴运河新沂港二期集装箱码头,“佳翔1678”和“皖巨龙8”两艘集装箱专用轮满载着大米、玻璃以及瓷砖的集装箱缓缓出港,分别驶向广州和恩施。新沂港开通集装箱始发班轮,填补了新沂港的空白,使得从新沂经水路出运的内外贸集装箱,直接与欧美国家主要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对接。
“小县城、大枢纽”,一组数据证实新沂的“枢纽经济”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效已显。新沂境内公铁水空等运输方式实现“汇流”,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屈指可数;是全省两个县级铁路综合枢纽之一,全国首屈一指的县级高铁枢纽,已全面融入长三角“2小时通勤圈”;新沂高速公路密度和等级道路密度均高于全省指标。位于棋盘镇的通用机场,2019年9月实现首飞。
如何由交通枢纽转化为经济枢纽?新沂推出一系列亮眼的举措:新戴运河南连骆马湖、西接京杭运河,新沂通过实施“四改二”工程,把京杭大运河引入腹地,2000吨级船舶直通开发区,形成8公里运河岸线和产业带。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无缝连接的高速路网,成功吸引和集聚了一批临港偏好型产业项目落户。围绕交通关联性产业,新沂打造七大产业平台,促进更大范围的要素流在新沂集聚重组、辐射、扩散,实现要素“流量”变效益“留量”,也为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探索新路径。
如今,新沂当地人习惯用“心怡”介绍自己的城市。在推进县域发展中,新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
在产业发展问题上,正确处理好远与近、退与进、舍与得、快与慢的辩证关系,近两年来,先后否决小化工、农化类项目21个,涉及投资近54亿元;依法关停26家化工企业,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1373家;投资近15亿元,用于2243户居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在线监测,全面推动化工园区提档升级,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
无论是卧牛山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华美特新材料,还是中咨宇桥车辆装备项目,智能化生产线上总能看到机器人“大显身手”;神铸智能制造、弗迈斯机器人制造、群领东方3D打印材料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新材料项目快速推进。
借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数年间,新沂的经济跑道悄然变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五成左右,“心怡”的蓝图呼之欲出。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