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历史沿革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
1993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
2000年,鼓楼区组建新的东环街道,交由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2005年,九里区大黄山街道,铜山县的大黄山镇、大庙镇划归徐州市鼓楼区管辖(实际由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2008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鼓楼区大黄山镇和大庙镇,合并设立庙山镇。庙山镇行政区划上划归贾汪区,实际仍由徐州经济开发区管理。
2010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贾汪庙山镇,设立大庙街道办事处和大黄山街道办事处。
2014年,铜山区徐庄镇划为开发区代管。
南湖街道原为沭阳县沭城镇辖区,为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经省政府批准,于2013年7月16日正式撤镇建街,成立了沭阳县人民政府南湖街道办事处,8月30日搬入新址学院路20号智慧大
夏朝时,洪泽县为淮夷人聚落。西周时,是徐国腹地。春秋时期,属吴、越;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时,境内东部属东阳县,南部属盱台县,西部属徐县,北部属淮阴县。
春秋时,涟水属吴。战国时,先后属越、韩、楚。秦时,属东海郡。
新石器时期,有先民在此生存。约4000年前,帝尧生于今塔集。禹划九州,隶扬州之域。
温泉镇沿革明时属于海州州直辖区域,属博望都,有博望镇、横沟镇、篓山镇、竹墩镇等清初袭明制不变横沟乡建国前属磨山区、白河区、建国后先后属磨山区、第八区、一区、五区、石榴区、苘湖区,1957年建横沟乡,1958年
相传很久以前,姓刘的商人在此从事商业活动名气较大,所以此地形成集镇后得名刘家集,通称刘集。解放前属江都县。1949年解放后划归仪征县,设立刘集乡,属陈集区。
新城一带成陆于秦汉之际。传说东晋谢安曾在此筑城,以防止司马道子夺权篡位,故有新城、谢公城的名称。明《隆庆仪真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28年诏移扬子县治于新城。
月塘建制始见于明,归仪真县所辖。清雍正九年划归甘泉县,1912年划归江都县。1928年建月塘镇,属仪征县第四区。
2006年,东山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实施新一轮村整合,将原有的4个村和19个社区整合为18个社区。其中原定林村和泉水村合并,立泉水社区,人口4748人,面积11.6平方公里;窦村和建南村合并设立建南社区,人
春秋战国时期,星甸地属楚,后入吴,吴亡入越,楚灭越,重归于楚。秦汉时,星甸属九江郡东城县。三国时,星甸属魏、吴二国边境弃地。
商周时代,桥林属扬州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地在东城。周灵王十三年属楚。
西周灵王元年地属棠邑。周敬王十四年棠邑属吴。周元王三年棠邑属越。
西周灵王元年,地属棠邑。东晋隆安元年,地属尉氏县。隋开皇四年,置六合县。
曾名公园镇、城南街道,1979年改新城桥街道。1997年,位于宝塔河、濠南路以南,西濠河、跃龙南路以东,距区政府1.3千米,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6万,辖八厂街,段家坝、医校、厂北、浦子巷、新光、易安桥、新城桥、
2012年末,将原海门镇秀山、沙东、张北、城兴、振邦、占仁、双桥、中海、岸角、培新、双高、利北、建南、富三14个行政村和解放西路、解放中路、向民路、大同新村、海兴路、海西路、育才路、狮山路、拥军路、人民西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