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Ehtmlhtmlheadtitledata-vue-meta=true蕞南方的北方都市徐州企业的创新能力还缺点啥-哔哩哔哩
蕞南方的北方都市,徐州企业的创新能力还缺点啥
字数统计:2009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5分钟
徐州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逐年提升,其中2013年和2017年提速尤为明显;2014年处于下降状态。2013年,徐州市开始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带动徐州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
此外,徐州市于2017年进入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建设时期,对淮海经济圈跨省际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与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成为了新一轮技术创新水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诸多困难挑战,通过对比2013年和2014年的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2014年相比较与2013年,全年授予专利数量减少了51%,全市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减少了72.2%,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减少了38.7%,新建校企联盟数量减少了62.8%,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减少了1.1%,说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首先应肯定徐州市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但其仍然存在内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因此,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增强徐州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配置企业内源性创新要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增强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的协调度。
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协调管理,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使企业竞争力逐步提高。企业之间形成协作网络,除了注重企业内部各种能力和资源的协调外,还要增进能力和资源的共享,构建企业之间的共赢局势。
(2)扩大企业创新型人才的集群效应。
要建设一支具有足够数量和高水平科研技术水平的人才队伍,徐州市企业要采取多种途径引进人才。专注于企业创新研究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高水平的人才专家,并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基础,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引导研发人员重视技术创新,鼓励研发人员就创新相关事项进行公开交流与协作,实现创新协同效应。
(3)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的市场转化率。
企业要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使企业的研发活动取得可衡量的回报。有研究建议企业选择五年内可以商业化的产品领域,企业需要确定可商业化的产品策略与市场平台;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促进产品的商业化,186-193使产品可以快速产生盈利,扩大市场占有率并提高企业竞争力。
优化企业策源性技术创新环境,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保障
(1)增强财政与资本政策的双向协同。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发现,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财政支持方面,徐州市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企业研发的财政支持对于提升研发效率和增强研发成效至关重要。[24]24-27为企业提供定额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进一步增强财政科技资金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技术创新支持。同时,鼓励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加大对成长性企业的支持,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推进知识产权特色平台建设。
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区域文献数据库,技术人员可以搜索与分析数据,获取技术参考,借鉴成功经验,规避技术、专利风险。吸引,集聚国内外顶尖创新资源,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同时规范产品认证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建立企业信誉档案,支持企业维护品牌权利。建立全面、快速的专利审查机制和专利保护体系是政府的当务之急,也应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
(3)完善科创园区双创服务体系。
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为科技园区构建多样化、全面的服务体系。通过全面提高科创园区双创服务的瞄准点、覆盖面、落实力和支持度,吸引各类技术创新企业的集聚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科创产业链的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创园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圈。努力打造与建设特色科创园区,把园区建设成科技资源聚集和产业发展的高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提供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
优化地方区域创新协同网络,助推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
(1)立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平台,开展淮海经济区企业技术创新协同。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把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徐州市地方企业发展的头部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地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把推动地方城市与区域网络紧密结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区域节点城市创新网络产业布局,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共生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
(2)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网络,促进地方性城市企业技术创新的共享。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与所在区域经济生态圈的创新水平密切相关。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处于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带、沿海开发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节点位置。地方城市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网络,对于促进和提升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至关重要。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网络,可以有效实现高端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等企业技术创新要素的转移与配置优化,促进地方性城市与枢纽性城市之间企业技术创新共享,实现产业集群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发展。
部分资料来源:李正东,李维,地方性城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0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