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神奇动物”企业深耕细作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
具身智能、瞪羚企业、“投资于人”……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涌现出不少热门“新词”,其中,“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新词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动物企业”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它们在徐州的新经济浪潮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去年9月,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江苏独角兽企业暨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徐州入选2024年江苏省独角兽企业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瞪羚企业33家,数量实现大幅增长。
“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独角兽、瞪羚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的风向标,是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徐州获评的“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均紧密契合“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这些“动物”企业在各自的细分赛道深耕细作,不断突破,不仅推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徐州获评的4家独角兽企业,先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来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的集成电路与ICT产业,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家企业来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
除了4家江苏独角兽企业外,还有7家企业入选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这11家企业中,有8家企业来自集成电路与ICT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和胡润《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先导电科、江苏鑫华半导体均上榜。
从江苏独角兽到中国独角兽、全球独角兽,集成电路与ICT产业正成为孕育“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摇篮。这不仅彰显了徐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无限潜力,也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梯度培育促进“动物企业”快速成长
近年来,徐州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企业培育工作成效显著,构建了适合各类科技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为促进科技创新,徐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了多只投资基金和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的研发活动。截至目前,徐州已累计设立159只基金,认缴总规模达到1173.8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基金74只、认缴总规模605.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云龙区针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的成长周期制定扶持政策,设立规模1亿元投贷联动基金,通过产业基金导入支持企业发展。此外,“苏科贷”等金融工具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融资。
在政策环境方面,徐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徐州实施了“一企一策”机制,针对集群龙头企业落实个性化政策和服务,推动政策、服务、资源集成。同时,建立了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为创新企业和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人才方面,徐州发布“彭城英才20条”,致力于吸引院士、“杰青”、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扎根创业,深挖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释放高层次人才和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潜力。鼓励校企协同创新,共建技术研发平台,聚焦关键领域攻关,加速技术产业化应用。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徐州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不仅促进本土“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快速成长,也为更多成长性创新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动物企业”给工厂装上“智慧大脑”
数据实时采集,设备全程监控,产品高速下线……在徐州经开区,一场由智能制造驱动的“变形记”正在弘元新材料(徐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元徐州基地”)悄然上演。
走进弘元徐州基地的智能车间,机械臂优雅舞动,AGV无人车穿梭如织,智能化生产线配合默契,一张张电池片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作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公司N型TOPCon电池片智能制造车间配备了行业先进的全自动化、信息化生产线,实现了设备与控制台的无缝连接和数据交互,显著提高了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除了建立全自动化生产线,弘元徐州基地还配备了QMS、MES、ERP等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优化了生产调度和资源配置。同时,为保障信息安全,通过防火墙、抗DDOS、漏洞扫描等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整个生产逻辑的重构。”车间负责人何慧指着数字大屏上跳动的生产数据解释道,“车间有37条智能产线小时不打烊,从硅料投放到成品包装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智能管控,生产效率提升了12%。”
科技创新是弘元徐州基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2022年成立以来,公司就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在新材料领域深入探索,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一张电池片可以薄到什么程度?”
答案是:130微米,比一张纸还要薄。目前,弘元徐州基地电池片月产能已超过1亿片,入库良率超98%,量产转换效率可达26.9%,领跑行业。
随着智能平台的搭建,弘元徐州基地已与多家上下游企业达成合作,库存周转率提升超130%,发货准确率达100%。这种智造能力的溢出效应,带动区域光伏产业集群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
如今,弘元徐州基地已迅速成长为全国先进的光伏产业制造基地,单晶硅切片年产能可达25GW、TOPCon高效电池片年产能可达18GW,产品远销比利时、德国、新加坡等全球十余个国家,业务增长速度持续攀升。
制绒、碱抛、正膜、金属化、测试分选……当一辆辆AGV小车沿着导引轨迹将成品送入下一道工序,弘元徐州基地已悄然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维之旅,现在正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下一步,弘元徐州基地将继续发挥技术、管理、创新等优势,积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生产工艺,带动行业向高值化、高质化、绿色化发展,在推动中国零碳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评论:让神奇的“动物企业”活力更足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瞪羚”与“独角兽”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多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践证明,只有培育本土“独角兽”与“瞪羚”企业,才能在关键领域掌握话语权,避免被“卡脖子”。
北京出台“独角兽10条”政策,深圳构建低成本科创空间,武汉以光谷为核心共建创新联合体……各地积极行动,展示了其在扶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上的决心和智慧。
将目光投到徐州。徐州在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赛道上,既有独特优势,也有发展空间。
从发展情况看,徐州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在集成电路与ICT产业、绿色低碳能源产业等领域展现出强劲势头,为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但数量和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
要进一步壮大这些“动物”企业,实现行业领跑,首先需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徐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积极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健全培育机制,为企业提供成长沃土。同时,鼓励跨行业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资金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虽然徐州设立了产业基金等,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体系,降低融资成本,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持。
人才培养同样重要。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以人为中心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以企业为主导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储备智力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大浪逐新,聚浪为潮,徐州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创新能力,徐州将孕育出更多充满活力的“独角兽”与“瞪羚”,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能。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