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徐州:创新驱动老工业基地能级提升
原标题:聚焦徐州:创新驱动,老工业基地能级提升
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一个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塌陷区,何以旧貌换新颜?徐州,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在转型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凝心聚力打赢全面振兴的攻坚战。
作为江苏唯一的煤炭基地,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在徐州部署建设了煤炭、机械、化工等近千家国有企业,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产业结构偏重,转型出关是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背负沉重包袱,怎么转?徐州给出答案:从依托资源起步转向依托创新发展,从跳出资源枯竭陷阱转向摆脱传统路径依赖。
徐州坚决向落后产能说“不”。2003年以来,陆续依法关闭162座小煤窑、52家小水泥厂、117家小造纸厂、76家小化工企业,拆除市区790台燃煤锅炉,关停小火电发电机组153.6万千瓦,拔掉市中心区的740根烟囱。仅以徐州矿务集团为例,自2001年以来,已关闭矿井19对,共计退出产能1396万吨。而这背后,涉及4万多名矿工的饭碗问题。
转型伴随阵痛,更孕育“新生”。时事评论员杨禹这样看徐州:“在转型中,并不意味着把过去所有的积累和天然优势就轻易丢掉。”在“舍”的同时,徐州更有大智慧的“守”。
潘安湖畔,碧波万顷,层林尽染。过去煤厂林立、灰土灰脸的塌陷地,如今经过巧夺天工的治理,实现了由“废”变“宝”的转型奇迹。
在徐工集团,坚守与创新始终如一。前几年,面对房地产、资本市场异常火热的诱惑,徐工坚持“一根筋”精神,坚守“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的理念,坚持每年拿出主营收入的4%-5%用于研发,终于掌握了高端液压阀等多项世界先进核心技术。
“守”与“变”,“舍”与“得”。有人说,徐州的转型发展,写在了全体干部群众“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中,写在了历届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延绵发力中,也写在了一千万徐州百姓的幸福脸庞上。
徐州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让人赞叹。
2006年,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徐州成立。彼时,我国的多晶硅自给率几乎为零。然而仅7年后,中能硅业就迅速成长为我国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全球蕞大的多晶硅原料研发制造商,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头部。在骨干企业带动下,徐州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培育千亿级新能源基地,赢得“亚洲硅都”美誉。
人们赞叹,集成电路与ICT产业茁壮。
仅在邳州一个县级市,就有20多家半导体装备制造企业。徐州在该市专门建立了欧洲半导体海归人才创业园,集中了诸如鲁汶仪器、实为半导体等8家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诺贝尔奖得主工作室也落户于此。
徐州培育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大健康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抢抓“换道超车”新机遇。2018中国·徐州第二十一届投资洽谈会期间,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招商重点领域,集中签约四大新兴主导产业项目27个、占比57.5%。
“平台的作用,就是点燃那星星之火。”徐州华洋通信科技创始人钱建生说。
2005年,钱建生等4位教授为将矿山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产业化,建立盛联科技产业园。5年后,这里启动建设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汇聚各类安全科技企业120余家、安全科技研发机构20余家,承担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百余项,从这里走出了多项亚洲和世界头部。
在徐州产业发展史上,鼓楼区的退城入园,具有标签意义。
该区累计关闭搬迁工业企业400家,关停转迁、腾笼换鸟之后的鼓楼区,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新兴产业,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微软、IBM、SAP、甲骨文、大唐电信等一大批国内外行业领军项目纷纷慕名前来。
近年来,徐州精心搭建与培育的“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重大创新平台,已经越来越具有品牌影响力。江苏淮海科技城已集聚超过3000家科技型企业;徐州科技创新谷已进驻院士团队4个、省“双创”人才15名;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安全科技等产业创新研究院所15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4个。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在周边近20个地级市中规模蕞大、GDP总量蕞大,对周边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日益显现。同时,徐州是发展中的成长型城市,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徐州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正式确定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江苏省委将徐州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徐州的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6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徐州调研,对徐州发展定位提出更高要求,要“站在全省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站在世界看徐州”。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周铁根一再强调“中心城市不是靠领导‘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如何实现枢纽优势转换?如何推进发展路径创新?如何加速优质资源集聚?站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口”,开启“定位”变“地位”的新征程,徐州组织了多次引人瞩目的“取经之旅”,先后赴郑州、成都、上海等国家中心城市学习考察、寻策问道。
汇聚徐州的高端人才越来越多。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哈特穆特·米歇尔和国家蕞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均在徐州建立工作站。截至2017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2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9万人,拥有各类高校14所、科研机构31所,高校在校生接近20万人,在全省城市中仅次于南京。
推动高质量发展,徐州振兴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