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一中新城区校区二期设计:为未来教育而生的建筑创新
在徐州市云龙区,徐州头部中学校区新城区二期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项建筑项目是由著名建筑师、院士孟建民亲自操刀设计,旨在为未来的教育模式提供适应性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回顾2013年,徐州一中新城区校区一期的设计由孟建民院士领衔。其设计在当时以简约几何关系为基础,巧妙地应对了该异形用地的挑战。在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后,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也获得了多个建筑设计奖项,成为教育建筑领域的一面旗帜。
进入2020年代,当二期设计任务交到孟建民院士手上时,他面对的则是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二期设计不仅需要与一期保持有效衔接,有效整合新环境的同时,还需承载新设国际部的教学需求。用地面积7.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3.3万平方米与宿舍5.3万平方米的比例安排,也成为设计中的一大挑战。
当前教育理念的变化让我们更加关注建筑空间对教育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孟院士带领设计团队,开展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空间的构想。 “如何在现有规范和教学模式下,为未来的教育留有宽广的发展空间”成为了设计过程中蕞重要的考量之一。设计团队秉持的原则是“既呼应一期,又有突破”,使二期成为一个新整体。
二期的整体布局是在对一期建筑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运动场地的布置在东侧,与一期的运动场地整合,形成校园的围合气氛。相比于一期的综合楼结构,二期更倾向于通过一个自由的院落来组织建筑,形成新的校园精神空间。特别是在南侧与城市界面的建筑布局上,采用L形设计,不仅与一期形成镜像关系,也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的城市形象。
为了提升宿舍设计的形象,设计团队没有简单地采用常规的板楼结构,而是选取了三栋具有立方体形式的宿舍,以此打破群众对宿舍的陈旧印象。同时,这样的设计同样与一期的综合楼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话,让建筑成为一个相互交流的整体。
新的校园设计理念不仅考虑了形态的美学,更引入了大量绿植与自然光照。这些变化的减少不仅提升了学习和生活的舒适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适合个人成长的环境。
二期设计特别关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有效连接。北侧设有生活区域,南侧为教学区域,设计团队为此合理规划了人流路径,使得两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通畅。同时,以南侧主路径为主,北侧则设置出富有曲折感的走道,提升校园的探索性质。
在微观尺度的设计中,团队充分调研了使用者的需求,设定了多项内容丰富的设计目标:灵活共享的公共空间、不同功能间便捷的联系、以及更多阳光充足的活动场地等。二期设计选择以“空”的院落为核心,强调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营造适合未来教育的开放与多样性空间。
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校园内设有不同主题的庭院与休闲空间,学生活动于光影中,静谧而又活力四射。校园的设计不仅成就了学生的求学路,更为他们的青春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回忆,同时也体现了建筑对于教育的影响力。
徐州一中新城区校区二期的设计,是教育理念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精湛的设计理念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孟建民院士团队为学校的未来创造了无限可能。希望在这个绿色、阳光、开放的校园里,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求知的旅程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青春印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