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春“奔跑”徐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年观察
2月11日早,一辆大巴从徐州高新区江苏广识电气有限公司总部出发,20分钟后抵达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宿徐现代产业园。这辆大巴正是该企业的通勤班车,企业负责人刘建华介绍,“公司2007年在徐州投产,随着规模扩大,2019年一期生产基地落地宿徐现代产业园。现在安排班车也是考虑到路途比较近,员工上班方便。”
在初春“奔跑”通勤的不仅是企业员工,当前,徐州正围绕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抓招商、上项目,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赋能等方面发力,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主动出击 谋求“招大引强”新突破
北上京津冀、南下粤港澳,新春伊始,徐州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状态,围绕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出硬招、拿实招,掀起新一轮干事热潮。
2月7日至8日,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率队奔赴北京,进车间、看展厅、谋合作,拜访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就推进合作项目、拓宽合作领域深化交流。
近年来,围绕“招大引强”,徐州强化招商引资“1号工程”核心地位,坚持领导招商常态攻坚,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小活动不断、大活动不停。贾汪区发挥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招商办公室作用,2022年完成“765”签约项目约65个;经开区从商务包机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外贸企业出海拓市场扶持举措;高新区“线上+线下”推进项目、服务企业,成功签约海得储能等多个重点项目。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徐州的招商地图遍布全国经济发展和创新要素蕞活跃、蕞前沿地区。
2023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开展“招大引强”突破年行动,强力推进年度投资1300亿元的200项市重大产业项目,确保128个计划开工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130个建成投产。
“围绕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链精准发力,将‘招大引强’和延链补链结合起来,瞄准薄弱环节抓工程机械项目招引,放大优势招引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项目,抢抓产业风口集聚壮大数字经济,立足育大培强抓好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围绕提档升级推动特色产业转型,为产业集群打造注入强大动力。”宋乐伟说。
徐州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城市,江苏北部对外开放门户,全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1月7日,徐工集团大吨位折叠臂产品迎来首次海外发车,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年来,徐工集团借助中欧班列,成功将成套化工程机械产品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区的品牌认可度不断提高。
从2015年第1列,到2020年第600列,再到2021年第1000列,徐州中欧班列现已全面打通“四向”国际通道,可通达俄罗斯、波兰、越南等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
2022年,徐州交出了高水平开放的新答卷,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3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0亿美元,中欧班列开行412列,新开辟蒙古、越南线路。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徐州的开放之“路”必将迎来新的契机。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将狠抓外资外贸提质。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力争工程机械进出口增长20%以上;实施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三年行动计划,年内招引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推进港口一体化整合,抓好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建设,加快与连云港联合建设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挺起“硬脊梁” 扭住高质量发展主线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是徐州高质量发展绕不过去的挑战。
2022年7月,徐州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作为江苏唯一获批试点城市,徐州深入实施“四大行动”——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
过去一年,徐州产业实力稳步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提效,创新活力加快释放。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100亿元,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36家;云龙湖实验室获批省重大科研设施预研。
为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有关意见,在增强产业支撑、创新引领、枢纽联通等方面,给予一系列重要政策支持。1月30日,徐州市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动员全市上下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
“徐州将牢牢抓住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在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两个方面发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在江苏省发展中彰显更大担当作为。”徐州市市长王剑锋说。(吴琼)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