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支持建设“徐州大学”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近日,徐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徐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教师教育研究教学型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建成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徐州大学”。
《规划》中涉及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如下:
优化职业技工教育布局。加强市级统筹,制定市县两级中等职业学校新(改扩)建时间表,到2025年全市中职学校增加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学位增加到17万个,补充教师3000人以上,县(市)区属中专校每年招生不低于本地初中毕业生人数的30%。持续推进中职“领航计划”。支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学校、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异地新建,争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徐州开放大学建设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学校。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中专校建设五年制高职***学单位。实施技工院校扩容发展计划,支持徐州技师学院、徐州机电技师学院等新校区建设,壮大优质技工院校规模,到2025年争取2所高职院校增挂技师学院校牌,鼓励各县(市)区职业学校增挂技工学校校牌。按照高职学校标准新建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促进提档升级。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紧跟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动态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企业打造智能化、******化实训基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推动“三教”改革,积极实施基于工作本位的模块化教学,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模式,灵活采取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到2025年,每所职业院校打造1个养成教育品牌、2个智能化实训基地,培育3个高质量教学改革成果。
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完善职业教育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发布《徐州市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报告》,公布优先发展专业清单,引导学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与产业适配度。加大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共建产业(企业)学院等方式开展合作***学,支持职业院校为在徐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推行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校企共定标准、共商方案、公开课程、共训技能,支持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增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培养徐州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到2025年,每所学校重点发展3-5个专业集群,全市建成现代学徒制示范项目40个、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30个。扩大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长学制培养试点范围,构建“中职-大专-职教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促进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实施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培养计划。
支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提档升级。实施名城名校战略,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参加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和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卓越计划”。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教师教育研究教学型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建成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徐州大学”、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幼儿师范学院。加快推进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安全职业技术学院等新建扩建校区。积极参与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教育或转型为职业本科大学。
强化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主动布局对接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急需学科专业。支持中国矿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建成A+学科2个、A类学科2个,矿业工程学科国际排名进入前20名。支持江苏师范大学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徐州医科大学建设转化医学研究院、数字医学研究院。支持徐州工程学院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支持高职院校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鼓励高校引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卓越应用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留徐就业创业、建设徐州。
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贡献度。支持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增强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变革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围绕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依托“一城一谷一院一区”等平台,支持本地高校、吸引外地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徐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业园。支持共建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医药创新港,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推进校地人才共享,建立机制支持高校人才到地方任职。推动淮海经济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强化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大学联盟建设,制定协同发展战略,拓展人才合作互通、“双创”项目合作研发和企业资源基地共享渠道,推动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集聚区,服务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