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以高目标书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是“十四五”的徐州,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五个徐州”,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确立高目标、争作新贡献、实现好开局,党代会报告就徐州未来发展,多次提及的一个个“国字号”荣誉,让我们看到了徐州自我加压、知重负重,真抓实干、勇争一流的担当作为。
今后五年,徐州聚焦构建“6+4”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效益提升,做大做强六大新兴产业,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引进整机制造项目,力争关键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实现更大突破,徐工集团进入全球前两名,形成3000亿元规模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攻晶硅太阳能、氢能及燃料电池、储能和先进金属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等领域,规模均突破千亿元,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特色新材料高地;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招引链主企业、培育特色拳头产品,构建国内特色鲜明的半导体材料、装备和封测基地,打造特色生物医药、高端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和环保装备、绿色再制造中心。同时,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
今后五年,徐州加快构建“6+3”现代服务业体系。聚焦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百亿级服务业企业;聚焦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居民服务三大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服务供给,丰富服务业态;加快徐州商圈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高品质消费体验中心;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两业”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链条式组合、网络化对接、联盟化发展。
今年4月,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成立。目前,全市有国家工程机械产品质检中心、江苏省特种机器人产品质检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14个,检验检测人员6160名,综合检测能力领先淮海经济区。我市在全省首个编制《质量强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细化质量工作目标、举措,绘就质量强市蓝图,同时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组织技术专家队伍,综合服务队伍,上门为企业实现全方位、零距离、精细化质量技术咨询和服务,并积极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合格率提升三大工程,着力解决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
报告提出,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力争外贸在全省增速领先、总量进位。近年来,我市以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目标,外包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强劲。全市服务外包注册企业从2015年的85家增加到2019年的2333家,从业人员由2015年6000余人增加到2019年的12.28万人;服务外包执行额由2015年的0.28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40亿美元。各地根据本地实际,突出错位发展,相继建设了徐州科技创新谷、淮海大数据产业园、江苏师大科技园、云创科技园、数字产业园、智慧信息产业园、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海归人才创业园等特色园区,一大批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建成,如工业物联网平台、软件测试平台、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SAP全球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平台、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等,为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良好服务保障。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健康徐州建设,抓好卫生强基工程,推广医疗事业集团改革经验,提高基层就医便利性。日前发布的《徐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提出,徐州将统筹规划区域卫生资源,合理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医疗资源差距。重点推进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市康复医院、徐州质子重离子医院、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医院等重大基础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儿科、口腔科、心血管病、肿瘤、精神及麻醉科等省级专科类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力争到2025年,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100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7.65张以上,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95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55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5.3人,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报告提出了提升国防动员水平,强化退役军人保障等举措。去年12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双拥工作表彰大会,庆祝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动员全市军民在新起点上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徐州作为“小推车”精神的诞生地、双拥城的发源地,弘扬光荣传统才能续写时代华章,传承双拥精神才能永葆城市荣光。那次会议上也向全市发出动员,以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为新起点,赓续传统、接续奋斗,开启争创“十连冠”的新征程,确保双拥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报告提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安全隐患闭环整改、动态清零。根据《徐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我市将持续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保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2023年各创建主体实现申报全覆盖,并建成一批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到2025年,形成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相符的系统性、现代化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人数降幅25%以上,杜绝重特大事故,较大事故起数和人数下降50%。防灾减灾领域实现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GDP比例不超过0.5%,受灾人次明显降低。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