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徐州这样做!
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在“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上下功夫,即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教育文化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双向开放高地。
我市将如何源源不断激发出科技创新力,驱动科创成果落地开花,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呢?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近日,徐州广电记者走进位于卧牛山西侧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山体实验基地,这座建在卧牛山“洞”中的基地占地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容积达到了10万立方米,正在进行主干道的防护和排水工程,两侧的一个个独立空间是未来实验室不同的实验平台。相应的指示牌,介绍着未来“入驻”平台将承担的科研责任。除了实验基地,云龙湖实验室的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
“徐州首个江苏省重大科研设施已经获批并启动。实验基地也预计于今年4月全面交付使用,基地首批4个综合实验平台今年6月份也将全部建成。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建的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也正在积极筹备当中。
目前已经和徐州地铁集团、徐矿集团共同联合发布研究了一批重点项目,签约了全职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云龙湖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副主任赵超告诉徐州广电记者。
科创平台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云龙湖实验室正聚焦深地空间、深地资源、深地环境三大方向,开展深地领域的引领性科技创新。云龙湖实验室布局了“一中心+四基地”,除了将在卧牛山实验基地建设地下储氢的示范应用平台,下一步还要在邳州石膏矿、丰县盐矿、沛县煤矿等地下空间,进行科研实验和示范应用。
未来,云龙湖实验室也将努力打造成为徐州创新策源地、集聚深地科创前沿人才高地、科技创新新地标。
徐州广电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服务徐州地方经济发展,云龙湖实验室将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建立深地科学、工程技术、高端装备三大创新链和深地探测开发地下空间利用,智能高端装备,防灾应急救援四大产业链,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将创新链上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链上的产品,努力在徐州落地形成相关产业,蕞终目标是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深地领域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地。
一座城市的科创实力如何,不仅在于平台建设的多与广,也在于企业如何练好科创“内功”。位于徐州经开区的江苏晶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2021年落地投产,总投资4亿元,致力研究存储芯片封装模组与检测设备项目。支撑公司发展的,正是源源不断的科创投入。
江苏晶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金国庆介绍,近年来,公司创新成效显著,比如拥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存储芯片的产品供应链、跟一些SOC的业内头部企业有比较深度的合作、产品的设计上面突破了一些创新的技术点,再加上公司本身比较关键的测试技术等等,2022年跟2021年比起来,产能实现翻番。
金国庆坦言,作为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企业必须要不断自省,不断创新,不断攻克自身技术难点以及行业的“卡脖子”技术,才能积极跟进、积极匹配整个行业的大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说,内生动力跟外部动力,是共同促进企业更大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生产力,而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企业来说,一次次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他们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江苏中科智芯集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大平作为半导体材料研究领域博士,多年来带领公司在集成电路先进封装、芯片集成技术领域深耕细作。作为省级重大项目,公司目前已经授权17件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和4件商标,另外有20多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
“一个企业如果不搞研发,根本就不是高科技技术这样的一个企业。要是高科技企业,原则上来讲,一年至少要有10%以上的财务支持,要投入在研发上。现在的规划就是我们加大研发,我们自己去研发,就是我们有思路,我们有方向,现在就是需要团队在几个比较关键的领域里面去,在先进封装这些比较关键的领域里面去研发。”姚大平告诉徐州广电记者。
打造人才“强磁场” 创新动能更澎湃
无论是科创平台的建设,还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研发,动力在转化。如何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高效转化,让科技创新力不断激发?根本源泉在于人才。
近年来,徐州认真贯彻“人才强市”战略,以“555”引才工程为抓手,积极构建“引、育、留”全过程高质量“大人才”工作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引进领军人才641名、专门人才5357名,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人才支撑。
今年,徐州将继续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力求突破,加快形成汇聚高端创新资源的“强磁场”,让更多创新“种子”在徐州生根发芽。
“要坚持‘走出去’,我们全年将重点组织企业奔赴省内外高校,开展‘百企名校行’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要举办20余场,主要是要吸引徐州籍高校毕业生回徐,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徐,驻徐的高校毕业生留徐,我们计划每年要招引专门人才5000人,大学生5万人来到徐州创新创业。要‘引进来’。大力发展猎头、咨询、培训等高端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为我们全市的企业提供市场化的引才服务。要‘优服务’。主要是我们要做好人才补贴的‘一网通办’,服务的‘一窗受理’和诉求的‘一线接听’,待遇的‘一卡享受’,真正让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于洪亮介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头部动力。今年,徐州将在着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重点做强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全应急准备技术创新中心、细胞药物医疗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更好构建科技创新联盟、调动企业和高校参与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形成创新合力。
同时,徐州将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改革举措,只问本领不问出身,力争攻关更多“卡脖子”技术。
聚焦“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引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做好引进人才后的精细化服务,着力提升在徐大学生留徐率,让更多天下英才在徐成家立业、创新创业、开枝散叶。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