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产业”C位登场!江苏徐州:开创城市经济新思路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12月的徐州,气温骤降,树叶随风飘落。寒风并未消减徐州发展的热情,前不久,一场场招商投资洽谈会、一个个重大项目,诸多依托于城市特有信息流、人才流等资源发展的企业竞相来徐,与这一地金黄共同化为一股厚积薄发的力量,推动都市型工业在徐州大地上“落地生金”。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徐州中心城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都市型工业作为都市发展的重要业态,以轻型的、微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为发展主体,具有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等特点,更适宜在都市中心城区生存和发展,有效避免了城区产业空心化,为徐州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赋能。
从市中心驱车20分钟,记者来到了鼓楼高新区云创科技园。这个西邻龟山汉墓、南邻龟山探梅园、东邻辛山山体公园的科技园区,坐拥徐州多处美景,不似传统园区被冰冷建筑群包裹,而是透露着蓬勃生机。
参观海格德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之前,记者按要求穿上了鞋套。“我们车间内要保证绿色生产。产品投产后,不穿防护服是进不去的,从头到脚都不能裸露在外。”海格德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管晓铃向记者解释道,实验室使用的水都是纯水,即使是员工洗衣服也不能直接用自来水。企业制定了完善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企业管理标准,在绿色生产的同时提高资源生产效率。
“只要有照明的地方,我们的智能路灯、智能快递柜还有大屏就可以组装使用。”园内浪潮徐州超算中心的副总经理贾现章告诉记者,低碳环保可持续是他们产品的突出优势。
绿色低能耗是都市型工业的一个显著特征,除此以外,土地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也推动了都市型工业发展要求的提高。
记者了解到,海格德的营业面积为2484平方米,拥有700多平方米十万级洁净厂房。在这里,将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有效解决了土地资源紧缺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区群众的需求不再仅仅围绕现代服务业,这在带给都市型工业挑战的同时也带给其更多融入城市、深入群众的机会。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半径以城市的消费中心向外延伸,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优化产品结构,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强。
在作为徐州“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的四大创新载体的龙头项目——淮海科技城内,聚集了包括徐州福安科技有限公司、徐州亚太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蚂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内的20余家都市型工业,穿梭在科技城中,让人仿若置身“都市绿林”。
走进蚂蚁医疗一楼展厅,一个两米高的胶囊模型陈列在展厅中央。在左手边的LED墙面显示屏上,写着说过的一句话——“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
“我们的logo之所以设计成蚂蚁的样子,是因为蚂蚁虽小,但是可以举起比自身重量大400倍的物体。对我们这类企业来说,就是要承担起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能量。”谈起logo的设计灵感,蚂蚁医疗的CEO王宇阳显得格外郑重。
作为国内仅有的4家从事智能化胶囊机器人生产企业之一,蚂蚁医疗一直致力于胶囊机器人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弥补了国内消化道健康检查癌症早筛的空白。随着蚂蚁医疗在徐州的扎根,胶囊机器人也即将在徐州量产,和徐州的医疗大健康产业进一步融合。
王宇阳告诉记者,他们的胶囊产品除了跟徐州的医院对接做一些消化道检查,更多的会在体检中心推广应用。在蚂蚁医疗的旁边正在装修的消化道健康管理中心,未来也将面向公众、对外服务,让群众不再“谈‘病’色变”,以消除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做胃镜检查的痛苦。
都市型工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蚂蚁医疗的胶囊机器人,还是浪潮徐州超算中心的智慧路灯、艾易西(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气相净化材料,这些不同行业领域的都市型工业都在向城区的市场渗透,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当前,传统工业园空间和人居环境已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打造承载先进制造业的都市型工业园是大势所趋。都市型工业园的建设为完善都市型工业产业链孕育了温床。
丰树都市工业园、鼓楼创芯谷、鼓楼信息产业园、云龙科技谷、云盛智能制造产业园……诸多产业园区在徐州相继签约落地。园区的建设也给了都市型工业发展更广阔的舞台。
市工信局副局长张伟在对比了上海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路径和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后表示,徐州要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形成产业竞争力。中国矿大科技园、江苏师大科技园两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还有江苏淮海科技城、创意68文化产业园等园区蓬勃兴起,为徐州都市型工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个好的项目进来之后就能带动它的上下游,吸引更多人才,从而形成集群效应。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打通平台间的壁垒,为企业与其上下游牵线搭桥,彼此吸引落地。”中南高科负责人王喜庄告诉记者,他们在全国已建成一百多个园区,有全面覆盖的招商中心,为项目的招引落地提供资源支撑。目前中南高科正在规划建设云龙创智产业园项目,预计建成后可招引50-80家高科技企业、创造高新技术岗位2000个。
“我们选择和中南高科签约入驻云龙创智产业园项目,也是因为中南高科有着强大的招商优势,有遍布全国的‘招商天网’,让我们对之后园区内的产业布局很有信心。”广东全晶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李飞告诉记者,一个好的平台载体,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完善产业布局,好的服务配套也让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研发上。下一步,他们也会借助产业园的优势,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入驻园区。
有了产业园区的承载支持,都市型工业发展“如虎添翼”,更多更好的项目落地徐州,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河洛半导体项目、光引科技项目、百奥纳芯基因芯片生产中心项目、上海临港智能产业研究院等都市型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各园区。
随着徐州产业园区布局的完善,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都市型工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通过走访徐州的多家企业,记者发现,都市型工业不像传统工业那样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大规模生产,而是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我们与中宣部及中央电视台一起做出了目前全国独一份的8k直播电台;还有苏宁刚上的500平方米的大屏,内容也都由我们的团队打造;而智能路灯,可以说是‘城市哨兵’,从地下到地上服务城市建设。”贾现章提起浪潮的研发成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各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让都市型工业在激烈的产业发展大比拼中抢占技术高地。而都市特有的技术流、人才流也为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支撑。
“我们正在做二代产品,如何升级优化都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研发团队都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对于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我们要求也相对高一些,这些需要专业的人才能做。”王宇阳告诉记者,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不像传统工业需要庞大的人力支持,而更多的是需要很多专业技术人才。
“徐州医科大学是我们在徐州校招的主要对象,过来后,我们会把他们送去上海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徐州佳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彦丽介绍,企业处于都市圈内,交通和环境优势也让人才招引变得更容易。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加快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徐州市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六大提升行动,涵盖产业聚集、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创新能力、数字赋能以及园区平台建设,聚力都市型工业发展。
作为城市工业和商业共生发展的完美结合,都市型工业正彰显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都市型工业的步伐已经迈出,徐州正努力实现城区工业的“量质双升”“高位突破”。奏响都市型工业发展的蕞强音,徐州大有可为。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苏新网备200602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视听许可证1009344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0014号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