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向新向高向未来徐州产业加速升级

admin5个月前 (11-05)徐州产业信息58

  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蕞深能挖到多深?深地又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我市西郊卧牛山下,2021年挂牌成立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专注于深地科学与工程研究,不断拓展着我们对深地奥秘的认知。

  “尽管人类生活在大地上,但我们对脚下的世界尤其是深地空间知之甚少。”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主任李晓昭说,地下物质成分复杂,结构多样,“******”难度大,人类目前对深地的认知甚至比深空、深海更少。

  依托云龙湖实验室科研团队,我市正在开展深地空间流态物质运移、深地工程围岩力学响应、深地空间环境演化灾变研究,加快培育地下空间储油、储能、储废等未来产业,为徐州乃至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8月29日,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印发《关于推进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建设的通知》,公布首批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名单,徐州高新区深地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成功入选,这也是苏北唯一一家试点未来产业。我市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云龙湖实验室建设,加快发展深地产业,加快建设深地未来产业先导区。

  如今,云龙湖实验室团队也在聚力向工程机械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发起挑战。云龙湖实验室与中铁建、徐工集团、徐州地铁公司等协同攻关深地空间控渗致灾构造精细探测技术装备。徐州地铁4号线的施工现场已经使用了云龙湖实验室蕞新研发的“随掘随探”技术,通过上百组传感器预先为盾构机“探路”。

  云龙湖实验室研发的“导向取芯”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团队的不少科研成果也在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产学研联盟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传统产业面向未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徐州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升级,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2025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挂春联征联啦

  “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活动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举报电线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苏ICP备07000608号

  国新网许可证3212006001号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1,B2-20110153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徐州市农科院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徐州市农科院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徐州日报讯(记者 邬政)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徐州市农业科研院采取依托徐州、面向黄淮、服务全国的发展策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业部连续四次科研实力综合评估中,在全国600多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中一直稳居前三位。   近年来,市农科院坚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

徐州:“文旅之花”次第开释放“春日经济”新潜能

徐州:“文旅之花”次第开释放“春日经济”新潜能

  春日徐州,以花为媒,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以文促旅,通过“旅、文、演、商”高度融合发展,推动消费场景融合和业态模式创新;以旅强商,加速释放“春日经济”潜能,带火城市经济。   3月29日,以“樱你而来 遇见花开”为主题的2024彭祖园樱花季拉开帷幕,江苏徐州历史文脉南端、正在建设中的“下圆墩遗址”见证了这里的火热——彭祖园樱花林下,市集云集,游人如织。自此,徐州报业...

打造“良田”种“粮田”

打造“良田”种“粮田”

  原创 贾汪区融媒体中心 贾汪发布   夏种不让晌,田间农事忙。夏至时节,贾汪区(稻麦)推广示范基地的稻田,阡陌纵横,放眼望去,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似火骄阳下,高速插秧机正在水田里来回穿梭,火热劳动场景与块块方正的稻田,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图。   近年来,我区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藏粮于地、...

2024·百姓身边科技事|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

2024·百姓身边科技事|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

  一批批优质高产的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无人机、遥感技术助力黑土地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治,“智慧农业”描绘现代农业生产新图景   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领域加速应用,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种子是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培育良种是关键。   又好吃,又能抗赤霉病!中国科学院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