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促增收乡村振兴有底气!江苏徐州:“土产业”闯出大名堂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乡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小龙虾铺就致富路、小草莓变成“金******”、万亩藕塘成就乡村旅游……小乡村藏着大产业,这些特色产业成功的背后,无一不是依靠当地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拧成一股劲,合力让一个个“土产业”闯出了大名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只有围绕产业发展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产业才能不断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源泉。
在徐州经开区徐庄镇王楼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路笔直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作为徐庄镇的首个规模化数字农业产业园,我们园区的5G高清摄像头、总监控室、微型气象站等设备已安装到位,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徐州王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难掩自豪。
徐州广袤田野上,稻香鱼肥、瓜果飘香,一张张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脸、一个个产业火热发展的场景,彰显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徐州乡村产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尤其是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致富有新招。
3月17日一大早,郑计廷就来到自家的草莓大棚内,“现在正是草莓第二茬果上市的季节,每天都要来看看草莓长势和果实成熟度,好及时采摘出售。”郑计廷是贾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郑庄村草莓种植户,已经有13年的草莓种植经验了。郑计廷一家4口都从事草莓产业,每年的收入能达到20万元左右,置办了房子、车子,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目前,贾汪区郑庄村已建成设施草莓大棚3000余亩,每亩产量在3000公斤以上,每亩均经济效益达3万元。由于草莓富民产业特色突出,近日,郑庄村还被评为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在邳州市岔河镇马庄村的一处蔬菜大棚里,温暖如春,一颗颗红色的小番茄好像一盏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煞是好看。
种植大户韩洪超喜出望外,“今年小番茄价格大涨,每斤能卖到8元钱。”记者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亩能产6000斤小番茄,他家有3亩设施大棚,仅仅是小番茄的收入就14万多元。韩洪超指着隔壁的大棚告诉记者,小番茄能卖到5月份,隔壁大棚里的甜瓜4月份就能接茬上市了。
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邳州岔河镇按照‘政府搭台、大户带头、小户创业’的思路,兴建4000亩设施大棚,种植黄瓜、草莓、甜瓜、辣椒等经济作物,带动就业2500人。”岔河镇人大主席郭帅介绍。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丰富了市场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农民种植出来的特色好产品也卖上了好价格,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新沂瓦窑镇沪千人造板有限公司,厂房内一片繁忙的景象,大型货车排着队出货。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方祖鸿告诉记者,从大年初八开始,公司就满负荷运转。
据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改造装修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引进德国全自动智能饰面板压贴生产线。项目完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万立方米饰面板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新增税收700万元。产品主要供应TATA、欧派、金牌、索菲亚等国内知名企业,项目的投产运营进一步延伸了沪千产业链,为当地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企业的落户不仅能提高税收,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老百姓家门口就业。”瓦窑镇镇长刘虎告诉记者,瓦窑镇将瞄准“新沂工业头部镇”的奋斗目标,在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中,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变迁。
这边,农村发展充分依托乡村资源,发掘农村新功能新价值;那边,园区变公园,乡村变景区,农民致富实现更多途径,农业功能更加多元化。
走进铜山区房村镇李庄村,农民张现敏回忆起每年7月份黄河故道万亩浅水藕开花时的盛况,喜笑颜开,“一色荷花三十里,满处清香,白鹭、彩鹬飞翔,美得很哩!”
“不光养眼更鼓了钱袋子!”张现敏说,他种植的200亩浅水藕平均亩产2800多斤,一亩地能卖6000多元,现在全村种植达2500亩,老百姓家家都抱上了“金娃娃”。
“农旅融合发展是铜山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铜山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副科长邵帅说,在万亩浅水藕种植核心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占地数百亩的湿地公园芙蓉园,亭榭相连,桥廊回旋,150多种荷花争奇斗艳,成为徐州周边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由此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采莲、垂钓、儿童游乐设施等,增加了收入。
农家乐、乡村民宿……乡村旅游业态更加丰富。2021年,我市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创建市级特色田园乡村30个,7个美丽田园乡村示范带初步形成。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在睢宁县李集镇徐厂村8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60头牛或坐或卧等待“开饭”。这些西门塔尔肉牛已经长到接近500公斤,等到8月出栏时,能长到750公斤。村党支部书记邵允品告诉记者,去年徐厂村集体合作社通过养牛,村集体经济增收五六十万元,今年收益会比去年更高。
在沛县湖西农场的一块块虾塘里,大闸村村民宋守业登上小船给小龙虾投食,在沛县胡寨镇、湖西农场,像宋守业这样的养虾大户有300多人,采用稻虾综合种养的面积达15000亩。
沛县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做足农业经济水文章,2015年,在湖西农场试验稻虾综合种养,2017年,向沿湖杨屯、大屯、胡寨等地推广。如今,小龙虾养殖成了这些地区富民增收的大产业,面积达30800亩。
“一亩地能产200多斤虾,每斤虾卖25元,可收入5000元,去掉一半成本,可创造2000多元的利润,1000亩地一茬小龙虾就能获得200多万元纯利润。”负责农业农村工作的胡寨镇人大主席孙晓晴说,这还不包括稻米和莲藕创造的价值……
近年来,我市多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粮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新业态、创新经营体系,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乡村更美、产业更旺、农民更富。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297.3亿元和783.7亿元,总量均居全省头部;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个数252个,完成年度投资270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头部。
在乡村振兴的“五个途径”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从贾汪的草莓园到邳州的温室大棚,从经济开发区规模化数字农业产业园到铜山区万亩浅水藕种植核心区,从沛县湖西农场的片片虾塘到睢宁徐厂村800平方米的牛棚……相同的乡村,不同的景致,处处书写着农村产业振兴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奏响的是产业振兴的交响曲。
产业振兴,首先要从思想上破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依靠政策引领,通过市场机制的活力、社会参与的助力、农民自身的动力共同推动,充分调动各方面要素资源投向农村,将农村闲置农房变为财富要素,将农村资源变为创富的资本,将农产品变为商品,将农民变为合作股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产业振兴,关键要找准方向。乡村产业不能无序发展,必须要立足市场需求、自身条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取胜。近年来,我市重点打造4大重点全产业链、6大特色全产业链,培育1—2个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的典型县和链主企业。睢宁县获批创建头部批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贾汪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68.9%,首次跨入全省头部方阵……找准了产业特色,乡村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产业振兴,落脚点在增加农民收入。当下,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蕞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行村村抱团、企村联建、村社融合模式,确保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保持在10%以上,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动农民生活富裕,蕞终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苏新网备200602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视听许可证1009344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0014号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