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里的“大昊”“小昊”是什么意思?
“皞”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就有,原文用皓旰作解释。皓和“皞”这个字同音且同从白,作中心词,形容一种洁白光明的样子。而“旰”是一个生僻字,有两解,其一为“晚”的异体字,不从;其二为“日出光倝”之“倝”,这个字一般形容的是“日始出”,作为时间状语限定。合在一起看,意思就是,太阳刚出来时洁白光明的样子,比单纯的“皓”的意思更深了一层。俗写字“昊”,一般被解释成“广大”,原书里用的是一个异体字:“春为昦天,元气昦昦”,基本也是取太阳初升的这么一种感觉。传统上一般认为五帝中这两位是“以德之明得称”,但其实可以有其他的解释。
“太阳刚出来时洁白光明的样子”,这就是在说“日出之光先照”嘛,很明显是山东省日照市的得名来源。山东到江苏的漫长海岸线上只有日照沿海发现有原始先民的活动遗迹,日照秦家官庄等是旧石器较早期遗址,海岱地区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也以日照市沿海蕞为集中。在这附近区域出土了大量2万年前到1万年前左右的细石器,充斥着“日火”或“日火山”图像符号,这刚好可以组成刚才说到的有关文字。
在少昊领导的东夷部族内,有20多个以鸟为名的部落。“海曲人被服容止皆象鸟也”,日照在汉代就称为海曲,其他地区的东夷人没有被称为“鸟夷”的记载(比如今临沂的沂夷、沭夷、今徐州的徐夷和今连云港的淮夷)。再根据《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冬、夏至测影数据,可算得观测的地理纬度为35°37′左右,也就是日照一带。所以,少昊称“少昊”,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是日照的部落首领。那么,新问题就出现了,少昊一个山东人,是怎么和炎黄那些陕西人扯上关系的呢?
其实,五帝之间并没有直系的亲属关系,他们实际上可以说是分属于上古华夏大地上的不同氏族的。少昊这个名字被纳入五帝其实很晚,《大戴礼》、《史记·五帝纪》都没有提及。《竹书纪年》倒是说了一个少昊(未必是我们讨论的山东人少昊,可能只是在后世少昊形象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代表),但是他“不居帝位”。
五帝非要把山东人少昊牵扯进来,很大的理由应该是“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于莒(今日照)”,秦始皇的祖先被认定是少昊(后来迁徙到陕西去的)。当时称王称帝的家系,尧、舜、夏禹、殷契、周后稷均为黄帝后代,就他们嬴家不是。那么,秦始皇为了把自家插到黄帝世系里,就只能去尽量找漏洞。也就只能发现五帝中的两代——黄帝与颛顼是爷孙关系,没有中间连接,相当于这里是跳了一代。所以少昊这个形象,必须被确定成黄帝之子、颛顼的大爷玄嚣这个记载很少的人(无称帝记载)。而少昊的名字,则很明显是来自于帝喾(帝俊)之子帝挚(短期在位,后禅让于尧)这个记载同样很少的人。但颛顼实际上应该是帝喾的叔叔,这就显得很滑稽了(实际上还是差辈儿了,而且差得很离谱)。也因为少昊是后补进来的,他东方天帝、青帝的位置早就被伏羲占了,只能屈居后人称帝的陕西,做西方天帝、白帝了。这就和匈奴、百越、西南蛮都自称是黄帝后代同理,仔细推敲都是乱的,但能抬高身份,何乐不为?
少昊晚期,把中心迁徙到济宁曲阜一带,而太(大)昊起家,是自济宁一带兴盛。从一般道理来讲,应该是由“少昊”之“少”之“微”,而逐渐发展到“太昊”之“太”之“盛”,应当是这样的继承关系,而不会是反过来,让出土年代明显晚于日照的济宁遗址成为更早的“发源地”。什么“少昊因修太昊之法故称”,这种想法我完全不能理解。
太昊和伏羲也很明显不是同一个人。伏羲女娲兄妹交媾的故事,和西南少数民族更加接近。这种叙事风格,就不太像发源在鲁东南沿海地区。但是,就和上面说的一样,西南蛮也要把自己往黄帝世系的树上挂,所以记载也很少的太昊和伏羲合并了。又因为伏羲是创世造人时候的“神”,肯定远早于少昊,就更坐实了少昊是继承人这种邪说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