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江苏徐州:“良技”守护“粮计”打造粮食稳产高产的科技“金钥匙”

admin7个月前 (09-24)徐州产业信息29

  种下一粒好种子,收获满仓好麦子;打开云上APP,专家线上解难题;从小麦收割到脱粒装车,智能农用收割机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

  近年来,徐州紧抓粮食生产,全市粮食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全省第二,总产连续三年突破百亿斤大关,成为全国21个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粮食高产背后,是用科技“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藏粮于技,为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7月的彭城大地,夏种已接近尾声。徐州沛县湖西农场三分场生产队队长郝允全望向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与其他区域不同,这一方田是繁殖杂交水稻稻种的地方。“常规稻的效益每亩在1800元左右,这块地育种出的稻种,每亩效益接近4000元。”

  近年来,徐州大力实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制种企业主体培育、种业供给能力提升等一系列工程,建设了10万亩稻麦常规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水稻杂交制种基地,累计繁育推广了110余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这其中,睢宁县凌城镇小麦示范片今年6月以实收实测亩产755.3公斤,创造了省内稻茬小麦高产新纪录。

  把徐州小麦种出了“新高度”的,正是凌城镇种粮大户陈宏尚。在他看来,小麦高产的秘诀,头部步就是用“好种子”。“县里每年都从周边省市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引进大量小麦新品种在示范基地进行种植,把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小麦优质品种推荐给俺们大面积种植。”

  事实上,“高产种子”往往是万里挑一的。

  在睢宁徐州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佳禾育种团队成员李子豪正在忙碌着。他所参与培育的“徐麦2100”,也在今年试验出了778.9公斤的高产量。“我们要先选择一些具备优良特质的品种作为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得到的新种子再不断进行试验,直到获得蕞高产、蕞稳定的那一个。从上万个试验样本中脱颖而出的徐麦2100,从开始培育到试验完成,大概耗时8年时间。”李子豪说。

  良种是农业的“芯片”,育出“金种子”,不再卡脖子。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76个小麦新品种中,徐州有6个小麦品种通过审定。

  6月末,位于贾汪区紫庄镇的贾汪(稻麦)推广示范基地一片繁忙,种植户温文玲正利用插秧机,全力做好夏种工作。

  “我们这是推广示范基地,每年都会种植在示范田里表现不错的品种。农业新技术也在我们这里示范推广。”温文玲说,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种植面积525亩,一季麦、一季稻,年产优质小麦、稻谷可达60万公斤。

  2019年,这里被评为徐州市农业科技稻麦推广示范基地,2021年又评上了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贾汪(稻麦)推广示范基地。

  “用一个示范基地带动10个农户,再由1个农户带动1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就逐渐完善起来了。”据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余生平介绍,近年来,徐州通过打造推广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不仅促进了粮食稳产增收,更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带动了种粮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全市共实现农业重大推广技术29项,其中粮食主推技术10项。以粮食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带动为抓手,睢宁县、新沂市、铜山区、贾汪区、徐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等5处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不断加快粮食主推技术推广应用,2022年全市粮食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7%。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粮食类基地建设。重点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科技与产业紧密融合。”余生平说。

  “往年一个插秧机,得配3个人。现在有了高科技,基本不用机手了,一季插秧能节省近3万元的人工成本。”今年,温文玲的示范基地开始向机械化大规模无人化方向发展,插秧机装了北斗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系统,实现了全程自动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对节约用种、机收减损、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邳州市华瑞粮食种植无人化农场是省级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130余台(套)农机装备中,远程监控、自动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化育秧等智能绿色农机装备就有34台(套),无人插秧机1台,完全实现了大田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精细化作业。

  无人化农场“云种地”、全面机械化“黑科技”,徐州正用先进科技,解锁“智慧农田”,描绘出“未来农场”的智能化图景。

  记者从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处了解到,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和特色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正在大力推进中。目前,全市共建成12个设施宜机、装备配套、机艺融合、机信融合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丰县、新沂市、贾汪区已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徐州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8%,特色产业农机化率超过60%。

  “种植玉米如何做好病虫防治?怎样避免玉米螟的危害?”在位于铜山区棠张镇前谷堆村的美玲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负责人戴阿姨打开农技耘APP,提出种植方面的问题,本地农技人员就会给出指导意见。“遇到更难的问题,全国的专家都会线上会诊。”

  做好了田间管理,也就搭好了“丰产”的架子。

  “我们会通过农技耘APP、省农技云推广站两个信息平台发布农情日志,并通过徐州市农技推广服务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徐州农技人员上线人数和分布情况、农情日志发布数量,以及农户的问答有没有得到实时解决。”余生平说。在市农业农村局,记者也看到了这个智慧系统的实时动态数据。

  夏季水稻容易遇到钻心虫、纹枯病等病虫害,如不及时根治,容易造成减产。在邳州市土山镇省级水稻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田,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前往稻田间查看,及时帮助村民解决夏季水稻种植问题。“我们农技人员的电话都公示在各个微信群,打个电话,我们随时到位。”土山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夏青春介绍。

  在新沂,农技老专家还组成了“银发人才农技专家团”,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并在农资市场设立固定咨询点,无偿帮助当地农民诊治农作物病虫害。

  线上线下相结合,用大数据和先进技术赋能农业生产。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徐州共设立144个农技推广体系站,1896名基层农技人员面对面、点对点,无偿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

  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提升工程,也不断为庄稼“医疗队”补充后备力量。此外,徐州还不断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开展新技术培训与宣传推广,并全面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不断完善“产学研推用”协同机制。

  “下一步,我们还将办好示范培训班,培养农技推广骨干人员、管理人员,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指导服务,力争做到农技人员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余生平说。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相关文章

徐州市农科院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徐州市农科院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徐州日报讯(记者 邬政)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徐州市农业科研院采取依托徐州、面向黄淮、服务全国的发展策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业部连续四次科研实力综合评估中,在全国600多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中一直稳居前三位。   近年来,市农科院坚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

打造“良田”种“粮田”

打造“良田”种“粮田”

  原创 贾汪区融媒体中心 贾汪发布   夏种不让晌,田间农事忙。夏至时节,贾汪区(稻麦)推广示范基地的稻田,阡陌纵横,放眼望去,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似火骄阳下,高速插秧机正在水田里来回穿梭,火热劳动场景与块块方正的稻田,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图。   近年来,我区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藏粮于地、...

向新向高向未来徐州产业加速升级

向新向高向未来徐州产业加速升级

  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蕞深能挖到多深?深地又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我市西郊卧牛山下,2021年挂牌成立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专注于深地科学与工程研究,不断拓展着我们对深地奥秘的认知。   “尽管人类生活在大地上,但我们对脚下的世界尤其是深地空间知之甚少。”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主任李晓昭说,地下物质成分复杂,结构多样,“******”难度大,人类目前对深地的认知甚...

2024·百姓身边科技事|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

2024·百姓身边科技事|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

  一批批优质高产的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无人机、遥感技术助力黑土地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治,“智慧农业”描绘现代农业生产新图景   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领域加速应用,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种子是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培育良种是关键。   又好吃,又能抗赤霉病!中国科学院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