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与城市相互成就!
今年7月,徐州获批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徐州为何看重科技创新?在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征程中,“创新”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从示范区建设明确提出的“创新引领”,到《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都在强调“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
创新,在徐州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实上,徐州此次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并非偶然,创新的痕迹随处可见。
从批复的具体内容来看,徐州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面临两个蕞突出的问题,其中一个便是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
一直以来,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绿色环保等创新产业集群正在徐州加速形成。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产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弱,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规模总量上还未对徐州产业转型发展形成接续支撑,难以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另一方面,对于要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徐州来说,要达到产业布局的需求,徐州人才总量和素质结构还要继续提升。
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的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深刻的变化,徐州能不能掌握核心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都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除此以外,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高铁、机场扩建、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潘安湖在全国首创“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
实施八项富民工程和六项脱贫举措……
在产业、生态、城市和社会转型中,徐州以创新为轴,破解了一批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难题,初步走上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创新也成为徐州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于徐州而言,是一道“必答题”。
创新引领,徐州的底气源自哪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头部生产力、人才是头部资源、创新是头部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正是徐州的底气所在。徐州是科教文化名城、区域人才高地,招贤纳士,唯才是举。人才是徐州的“科创原动力”。
从教育资源看,徐州拥有1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20万余人,高校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淮海经济区城市首位,在省内仅次于省会南京。中国矿业大学更是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双一流”高校。
从人才看,为了培养更多科技人才,我市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重点院校资源,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实验平台,让知识型人才为产业创新蓄势增能。
促进人才多样化,我市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多维度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内生动力。
2021年,我市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领军人才11人、新引进专门人才5260人;
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45人、科技类双创团队5个,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29个……
人才之箭扶摇直上,直击徐州可持续发展的“靶心”,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近年来,徐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为抓手,大力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平台支撑力显著增强,5大高新区全部实现争先进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业比重、专利授权量均居淮海经济区首位;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江苏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分别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创新之地扬帆奋楫,驶向徐州可持续发展的彼岸。
为什么要进行示范区建设?不仅是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更是复制推广,引领示范。
徐州为谁示范?批复已经给出了答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同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这是国家层面对徐州的肯定,也是徐州必须要担负起的责任与使命。让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头部动力,徐州自我审视、自我加压,着手布局。
根据《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4年)》,锚定“到2024年,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创新开放有序、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的目标,我市针对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我市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四大工程——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技术、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绿色低碳技术、前沿和共性技术、大数据人才地图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统筹推进“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七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全力构建区域性产业研发、创新产业孵化、产业化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四个集聚中心;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科技赋能产业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提供示范。
于徐州而言,这是一道“必‘达’题”,纵然前途有风雨,徐州,依旧破浪而行,以更大的气魄与决心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航道疾驰,奋力把“创新”变成“示范”,把“先行”变成“先成”。
版权声明:本文由徐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